有人说,有什么是比到其他国家的报刊亭转一转更激动人心的事儿呢?因为在他们眼里,报刊亭这个小小的角落,被视为当地文化的一种投射,是一个写满记忆的地方。而我更留恋报刊亭里陈列的那一本本充满灵性的《读者》杂志,一个与我相随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灵读者……
相识
回忆起我的初中时代,似乎有些遥远却记忆犹新。那时的我们,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乡间小路,扛着储物木箱上学,领着饭菜票去食堂,以穿喇叭休闲裤为时尚;劳动课还要拿着簸箕和铲去班级清洁区和果园分管区去劳作……在那个单纯美好的日子里,我遇到了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,也随之结识了心中这位书友——《读者》。这位老师经常给同学们捎来一些课外读物,而我最爱的就是《读者》,它内容丰富,又能给人真善美的心灵感悟。人物、社会、人生、生活、文明、艺术等等,这本书就像叮当猫的百宝箱,含世间百态,且充满神秘色彩,让我如至珍宝般,贪婪地吮吸着它给我甘甜雨露。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足够零花钱购买书籍的“80”后少年们,这样的阅读就是一种时代的享受。还记得鲁迅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,少时,老家街角边也有一间三味书屋,是小街里独有文化韵味的地方。可惜,书屋经不起时代变迁而衰落消失。唯有像《读者》这样的书籍,经岁月沧桑,品人间百味。
相知
畅游《读者》的知识海洋,让我拥有一份阅读的宁静和快乐。这种感受一直持续到高中时代。也许冥冥之中,就有一种缘分,让我与《读者》成为良师益友。还是初中的那位老师,和我一起走进了同一个高中校园,因此,老师的书房成为我第二个“图书馆”。捧着它,在那条绿荫校道上,在那棵苍翠的大榕树下,励志当下,遥想未来的场景最令人难忘。
毋庸置疑,每一位在高考战场上奋斗过的我们,点点滴滴,依旧触动人心。诚然,我也曾在得意时欣喜自豪,失意时彷徨无措。是《读者》,这位与我心有灵犀的书友,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重拾最初的理想和信念。往往给我这般勇气和动力的,便是书里面的名人轶事、启迪文章。印象最深的便是大榕树生长的启示。在《读者》里面看到过一篇文章,提到榕树根冲破岩石的压迫,顽强生长的内容,让我备受鼓舞。顶着高考压力的我,一度厌学和迷茫,但无意间看到这样的文章,似乎唤醒了我的心志。一边品读文章,一边自我反省,恰好碰到校园那一棵同样顽强生长的大榕树,我不禁感同身受。树干亦能冲破岩石的重压毅然挺立,人岂能在困难和阻碍面前颓废不前?这个难关,是《读者》陪我走过的,我很感谢它。
相伴
与《读者》相识相知十余年,它伴我读书,伴我成长,让我体会人生千姿百态。然而,大学时代的我忙着阶段性的临考学习,忙着社团工作,忙着交友出游……一度淡忘了它,淡忘了阅读,热衷于外在世界的刺激和享受。毕业后工作,朝“八”晚“六”,庸庸碌碌;工作后成家,票子房子车子,无一不忧……日子过着,过着,渐渐地,似乎远离了没有声嚣的阅读,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开始变得单调,情绪躁动,抱怨世事。每每如此,当我再次翻开《读者》,才能寻得一份心灵的慰藉,宁静而致远。唯有此刻才顿然醒悟,这位良友一直伴随着我,从未离开。不需要刻意地专研,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阅读,每天偶尔给自己品一壶“文化茶座”,尝一份生活“点滴”,观一眼“社会之窗”,赏一幅艺术作品,会一位“生活之友”,笑一声“漫画与幽默”……一切皆淡然。
也许有人会说,这些内容在电脑、手机上随时可查阅,没必要这样读书。但是在我心目中,手捧一本书,心留一缕香,电脑痴、低头族,永远得不到真正读书的乐趣和享受。
《读者》就是这样一位良友,与我相随,伴我成长。我可以说,《读者》,你就是我的“读者”。因为读你而自悟;你知我心,我亦读懂我心。
(作者系威宁捷信公司黄丹丹)